当时,多铎向石可法许诺:“只要他主动投降,并接受剃头的请求,就可以保留兵权!”对于一向主张“剑为先”的多多来说,这一次送给对手的,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。 “慷慨”的招募和投降条件。

但令多铎万万没想到的是,史可法始终“不饮酒为罚”:面对前来招降的特使,他只说:“我是朝廷首席大臣,怎肯跟别人作对吗?”这意味着:作为朝廷倚重的重臣,我早已做好了战死沙场的准备,决不投降,活下来给明朝蒙羞。

多铎一开始还能够镇定,但还是多次派人过来劝降。但经过半个多月的“努力”,史可法的态度依然如故,没有任何变化!这彻底激怒了朵朵。眼见自己“劝降”的目的根本无法成功,1645年4月24日,多铎命令清军向扬州城发起全面进攻。

结果围城开始后,清军就无法取得任何优势:区区数万守城军民,简直将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打得稀巴烂。

结果攻城开始后清军就无法取得任何优势:守城的军民只有几万,硬是把占据绝对优势的清军击溃了。

双方对峙了近一个月。朵朵见自己占不到什么便宜,更加愤怒:自己拥有十万大军,一路所向披靡,面对扬州城却束手无策?如果其他人知道这件事,一定会笑话我的!

随着战事持续到5月20日,多铎借助数百门红炮向扬州城发动了更为猛烈的总攻。城内的明军经过近一个月的战斗,实际上已经耗尽了弹药和粮食。就在这一天,扬州城终于被清军攻陷了!

多多为何如此愤怒?足足过了十天,“封刀”的命令才下达。

扬州城被毁后,悲愤交加的石可法欲拔剑自刎,最后被部下所救。但很快,史可法在战斗中被清军俘虏。

史可法死后,其将领刘兆基仍率残部在城内与清军进行巷战。但最终因为“寡不敌众”,将士全部壮烈牺牲,清军全面占领扬州城。

当时多铎之所以要屠杀扬州城,在他看来,就是为了“杀一以警示百”,以震慑明朝军民,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。未来扬州城内的反抗将会十分激烈。关于这一点,多铎后来在《告南京等地文武官员》中宣称:“其后,兵士遍地,官兵民不肯投降,可为维护繁荣。”

于是,从5月20日夜间开始,清兵开始屠杀扬州城内“手无寸铁”的平民。随后清朝官兵愈发疯狂:见到的人都杀了,无论老少妇女儿童无一幸免!

许多无辜平民躲藏后一旦被清军发现,立即被刀砍死。许多年轻女子会被清兵拖出去,遭受各种羞辱。一些漂亮的女人会被清军将领带回军营作为他们的“战利品”。

不仅是扬州市区,扬州周边的乡镇村庄也未能幸免!所有的村庄、所有的银行、所有的富户都被急于抢劫的清兵洗劫一空。一时间,扬州仿佛变成了真正的“人间地狱”。但经过清军数日的“烧杀抢掠”,多铎仍无意让部下有所收敛。于是在这种情况下,清军对百姓的屠杀就更加猖獗了。

整整十天后,多铎下令清官兵“封剑”!清军担心大量尸体引发瘟疫,将尸体全部堆放在房屋上,连同城池一起烧成灰烬。但即使在清军宣布“封剑”之后,扬州地区依然如同“人间地狱”,没有任何平民。

那些幸运地在这场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仍然躲藏着。他们根本不敢开门,更不敢出来!于是,当时一位汉族绅士在清军的授意下,开始游说周边的一些百姓配合清军执行“封剑令”,扬州城逐渐恢复了生机。

结论

事实上,在中国历史上,只要是大规模屠杀无辜百姓的汉族高官,几乎无一例外都没有受到高度赞扬。但到了蒙古、元、满三朝,杀戮越残酷的人获得的赞誉就越高。这实在令人费解。

“扬州十日”的悲剧自然不会出现在清朝的官方编年史中。而且,根据清朝的一些历史资料显示,清军攻占扬州城后,不仅满族和蒙古人对城内百姓进行了屠杀,一些投降清军的明军甚至也参与了屠杀。

此外,一些愤怒的明朝军民还杀害了一些内部“投降者”。很多女性因为害怕受到羞辱而选择自杀! (这意味着很多平民自杀)

史料中的“扬州十日”

直到200多年后,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,革命家陈天华在《狮子吼》中写道:“当时有一个残部,在万民之中,逃了命。”并撰写了《扬州十日记》,叙述了杀戮的悲剧。这让这场令人难忘的“屠杀”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。

后来革命党人还找到了记载这段历史的《扬州十日记》,并从海外带回。然而,当时有人对这段历史提出质疑:他们认为,革命者为了推翻清朝,需要一定的“材料”来煽动仇恨! (这只是他们的猜测)

另外,也有人认为,屠杀80万人的历史数据并不十分准确。不过,虽然有历史学家指出八十万这个数字可能有误,但他们并没有否认“扬州十日”事件。他们只说了一句:《扬州十日》杀了很多人。

而在《明纪南略卷三》中,也可以证明这段不堪回首的血腥历史确实发生过!而当时的士兵和平民的死亡率绝对不低。

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!

您想点击关注“历史谈话站”吗?感谢您的支持!�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